【黎智英案・結案陳詞第四日】
【黎智英案・第 151 日】
獨媒報導 | 2025.08.21
- 辯方:黎智英僅「紙上談兵」猶如市民茶餐廳論政 官質疑網上對談含「隱晦請求」
辯方:黎智英僅「紙上談兵」猶如市民茶餐廳論政 官質疑網上對談含「隱晦請求」

【獨媒報導】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3間蘋果公司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及串謀刊印煽動刊物等罪,黎否認所有控罪,審訊橫跨逾一年半,辯方今(21日)於高院(移師西九龍法院)繼續結案陳詞。辯方指,《國安法》生效後,黎與美國前官員仍有聯繫,是因為彼此相識多年,均關心香港情況,純粹討論政策。雖然黎心裡渴望中共被世界各國制裁,或是有人請求外國制裁中共,但是《國安法》後沒意圖去做一些事情,或者與其他人合作去請求制裁。辯方亦列舉多項例子,力陳黎的Twitter帖文、網上節目「Live Chat with Jimmy Lai」和專欄文章,只是評論國際事務和制裁可能帶來的影響,屬「紙上談兵」,就好像一般市民在茶餐廳或點心桌上談論時政般,並不代表黎鼓吹或請求任何事情。
法官李運騰則指,如果整體地審視所有「Live Chat with Jimmy Lai」集數,可見到一個「一致及共同的主題」,展現黎對中國的敵意,又指法庭應整體地考慮所有集數,以判斷當中是否含有「隱晦的、暗示的請求或鼓勵」。
辯方指黎與美國前官員相識多年 純粹「點心桌上論政」
代表黎智英的資深大律師彭耀鴻陳詞時,繼續強調法庭只能在有唯一合理推論的情況下,才能推論涉案串謀存在,又指單單有意圖並不足夠。
▲ 左起:資深大律師 彭耀鴻、大律師Marc Corlett
彭指,控方陳詞指稱黎在《國安法》生效之後,仍繼續與外國「枱底人」聯絡及討論外交政策,包括美軍前副參謀長Jack Keane和美國前副國防部長Paul Wolfowitz等人。彭反駁指,更合理的推論是,黎與這些外國人相識多年,彼此均關心國際和香港情況,純粹討論政策,正如律師不時在「點心桌」上討論法律。
彭指稱控方先假定黎有罪,然後才倒過來提出證據。法官杜麗冰則反駁,作為審判庭,他們會全盤審視證據,不會先有結論然後倒過來看證據;同樣,法庭也不會先裁定黎有罪,然後反過來審視證據。彭耀鴻回應指,採取這種做法的是控方,反問:「與相識多年的朋友閒聊有什麼問題?」
黎稱Mark Simon曾任美國共和黨的香港支部主席、甚少談政治 官關注是否真確
法官李運騰指,辯方書面陳詞曾提到,根據黎的證供,黎與其私人助手Mark Simon甚少討論政治議題,質疑該說法是否正確,要求辯方澄清。彭耀鴻表示,那麼便有需要檢視所有黎與Mark Simon之間的訊息。李官聞言笑指:「其實我已閱讀了大部份的訊息,如果不是所有的話。」
辯方展示黎的庭上證供謄本,當中顯示黎稱Mark Simon曾經是美國共和黨的香港支部主席,但是黎甚少與他談及政見。法官李素蘭質疑,事實上Mark Simon是否曾做過美國共和黨的香港支部主席。彭耀鴻表示,他也不知道這是否事實,這是黎的證供,但不是事實證供(evidence of the truth),也不是控辯雙方同意事實。
辯方:黎向蓬佩奧助手傳訊息僅回應問題 若不回應便無禮
控方指稱黎透過Mark Simon傳送訊息給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助手Mary Kissel,支持美國取消香港特殊地位,並指外國可實施制裁來阻止中共打壓香港。
辯方則反駁指,該訊息以「過去式」寫成,黎只是為了回應問題而表達其觀點,若然不回應便會顯得無禮,從任何角度來看都不是請求制裁、封鎖或敵對行動,也不是可以證明涉案串謀存在的證據。
控方早前亦指,黎在「Live Chat」節目支持美國取消香港特殊經濟待遇,是鼓吹針對中國的敵對行動。辯方則強調「制裁」、「封鎖」或「敵對行動」並不是專業詞語(words of art),可採用字面意思來理解;美國撤銷香港特殊經濟待遇,只是將雙方關係回復至一般關係,並不屬「敵對行動」,因為不是「非友即敵」的概念。
辯方:黎心目中「想做一些事」 但是從沒付諸行動
控方亦指,黎於2020年7月23日發布Twitter帖文表示:「Trump is taking actions through different measures, while Biden can only make claims. Action is louder than words!」(「特朗普透過不同措施來作出行動,然而拜登只光說不做。行動勝千言萬語!」),乃鼓吹美國勒令關閉侯斯頓(Houston)的中國領事館,屬請求美國實施制裁或敵對行動。
辯方則堅稱,帖文並不構成直接或間接地請求制裁、封鎖或敵對行動,又強調法庭不應視關閉領事館為「敵對行動」,況且在黎發布帖文的時候它已經發生。
法官李素蘭強調,黎的帖文表示「行動勝千言萬語」,是否鼓勵美國「行動」?彭耀鴻隨即回應:「行動並非制裁。」(“Action is not sanction.”)法官李運騰則指,黎的言論可被視為鼓勵美國採取行動?彭則指,黎在帖文中並無意請求制裁。
法官李素蘭指,黎在作供時曾表明「希望」有制裁?彭回應:「我會說,我不是讀心者」,可是當一些合法行為在《國安法》之後變成不合法,一般人便不太可能傾向繼續有關行為,因為知道性質非常嚴重。
法官李運騰打斷指,黎與「徒弟」李兆富的訊息,可顯示在黎的心目中,關閉中國領事館是制裁的一種?彭回應,雖然訊息可見在黎的心目中「他想做一些事」,但是說到實際行動時,並不是那一回事;相反,黎知道有關行動的法律後果,所以他未有付諸行動,這是重點所在。
辯方又強調,雖然黎心裡渴望中共被世界各國制裁,或是有人請求外國制裁中共,但是黎從沒意圖去做一些事情,或者與其他人合作去請求制裁。辯方並引案例指,「渴望」與「意圖」在法律上是有分別,兩者不能等同。
官質疑黎帖文含「隱晦的請求」 辯方:舉證需達至「毫無合理疑點」
辯方繼續列舉另一例子,黎於2020年7月23日在Twitter帳戶發布帖文,轉載新聞報導指牽涉新疆侵犯人權事件的香港企業面臨美國制裁,並說:「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is to hold people who do the heinous act personally accountable.」(「使那些作出劣行的人士在個人層面負責,是最有效防止人權侵犯的方法。」)
辯方堅稱帖文純粹是黎的評論,而不是請求外國制裁。法官李運騰則認為,黎雖未有在帖文中直接地提出請求,但是似乎在帖文中「同意(approving)」有關行為,又形容行文顯示「隱晦的請求(implicit request)」。辯方繼續強調,法庭應謹記「毫無合理疑點」的舉證門檻、只能作出「唯一合理」推論和無罪假定等原則;如果法庭假定黎有罪的話,當然便得出結論,但是如果認為黎只是一名關注人權和國際事務的人,在Twitter上發布帖文,並且用字謹慎,「你怎能作出推論指黎有意圖作出請求,以及他是涉案串謀的一份子?」
法官李素蘭強調,控方案情是指黎作出請求時使用言辭加以掩飾(disguised request)。辯方重申疑點利益歸於被告,帖文內容並不足以讓法庭作出唯一推論,也不能證明控方所稱黎在《國安法》後持續涉案串謀。
辯方:黎僅評論國際事務 就如市民在茶餐廳或點心桌上談論時政
早前證供提及,黎在「Live Chat with Jimmy Lai」中表示若果習近平不下台的話,中國的戰狼態度不會改變。辯方指,黎只是在評論中國領導人,以及西方怎樣看習近平這個人,並不是黎提議習近平下台。法官杜麗冰質疑,黎不是說習近平下台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嗎?辯方則回應:「任何人總會在某些時候下台」,並且力陳黎只是評論國際事務,就好像一般市民在茶餐廳或點心桌上談論時政,並非要求習下台。惟杜官堅持:「這是一個提議。」辯方回應:「對,提議除非習下台,否則事情不會變好。」
辯方續指,黎曾在節目中談及中美開戰,但強調黎並不是希望兩國打仗,只是猜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有關言論也不是一個請求。
辯方強調黎帖文僅「沉思」、節目言論僅屬「紙上談兵」
早前庭上提到,2020年8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制裁林鄭等11名中港官員,黎翌日在Twitter發布帖文:「那些取消候選人資格的選舉主任又如何呢?他們應該在個人方面為這些決定負責任嗎?」黎當時庭上堅稱,帖文想表達他對於選舉主任未被列入制裁名單感到驚訝,只「想知道」而非「請求」外國制裁。
辯方今多番強調,該帖文只是黎「沉思(musing)這些人又如何呢?」,與串謀他人請求美國制裁是不一樣。
就2020年8月18日的「Live Chat with Jimmy Lai」對談,辯方指黎的言論只屬「紙上談兵(armchair commentary)」,純粹評論制裁可能帶來的影響、若打仗會怎樣影響中國經濟等,並不足以推論存在涉案串謀去請求外國制裁或敵對行動。
法官杜麗冰引述黎在同一節目的言論,中國雖未曾入侵其他國家,但是中國正在用她的價值觀去「入侵」其他國家的價值觀,而這種入侵,「其實等同於入侵小國家,例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甚至更加可怕⋯⋯這是世界正要面對的一大疑問,如果我們不能改變中國,中國如此龐大,會反過來改變我們。」辯方則強調改變中國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包括說服她作出改變,黎的言論從沒請求任何東西,純粹評論世界局勢。
官質疑黎言論展現他對中國敵意
辯方提出另一例子,2020年9月17日的Twitter帖文關於新民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撤走美國資產,黎稱:「When American and the rest of the free world are aligned with and put in place sanctions. CCP’s accomplices have nowhere to turn, and their assets have nowhere to hide. Their evil deeds persecuting of HKers will have consequences.」(「當美國人及全個自由世界都在聯成一線和實行制裁,中共的同謀無處可逃,而他們的資產也無處隱藏。他們迫害香港人的惡行將會有後果。」)控方指稱帖文明顯地請求外國制裁。辯方則反駁指,帖文純粹是評論。
2020年9月24日的Live Chat節目,黎指若果中國被制裁的話,將難以研發製造晶片的技術,對科技和經濟造成打擊,屆時台灣在製造半導體的角色便會變得更重要,成為「亞洲版矽谷(Asia Silicon Valley)」。控方指稱黎同意美國利用台灣來抗衡中國。辯方則反駁指黎在節目中僅評論國際時事,屬「紙上談兵」。
法官李運騰指黎在節目中曾說:「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敵人」,質疑言論是否展現他對中國的敵意?李官亦質疑黎是否鼓勵不同國家聯合起來對抗中國。辯方則強調有關言論僅屬「紙上談兵」,又指不應忽略節目中對話的互動性(dynamic flow of conversation),然後事後閱讀謄本時質疑:「為何你用了這個字眼?」辯方重申,上述節目言論絕不構成一個串謀去「說中國壞話」、鼓勵各國聯合對抗中國,或者請求制裁或敵對行動。
官質疑對談節目含「一致及共同的主題」顯示黎對中國敵意
不過李官表示,如果整體地審視所有「Live Chat with Jimmy Lai」,不是可見到一個「一致及共同的主題」,顯示黎對中國的敵意嗎?李官亦指,法庭是不是應該整體地審視所有節目,而非單獨考慮某一集,以判斷當中是否含有「隱晦的、暗示的請求或鼓勵」?辯方力陳,法庭應獨立審視每一集節目,去看是否符合控罪元素。
李官反駁,法庭不是應該考慮證據的「累積比重(accumulative weight of the evidences)」嗎?因此不應分開地、單獨地考慮每一集,而是應整體地考慮全盤畫面。辯方則指不應只考慮證據的「數量(quantity)」,還要考慮「質素(quality)」。李官質疑辯方自相矛盾,昨日主張法庭要整體地考慮煽動文章數量,可是今天卻不應考慮數量;又表示法庭應該「數量」和「質素」均一併考慮。辯方最後表示,可以考慮全盤畫面,但同時需審視每一項證據,以達至一個全盤畫面。
辯方:黎稱願承受風險 不代表準備觸犯法律
在2020年11月的「Live Chat with Jimmy Lai」中,黎向節目嘉賓、以色列前副總理夏蘭斯基提到,他與那麼多外國人對談,可能會被視為「勾結外國勢力」,是「大罪」,「但是我要繼續及維護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因為有那麼多人敬仰我。如果我退縮,他們也會退縮。」
三名法官相繼提問,法官李運騰指,黎聲稱他明知自己會「惹上麻煩」、明知《國安法》後有「勾結外國勢力」罪,但仍堅持做他所作的事,不理會法律風險或後果,是否證明到他的決心?李官又質疑,黎在節目中的言論,似乎印證了陳梓華和張劍虹的證供。
辯方則指,黎堅持在《國安法》後持續的事情只是引起國際關注香港、爭取國際團結一致保護香港核心價值、爭取香港的民主,而不是堅持做任何犯法的事情,他知道可能有危險或「惹上麻煩」,是因為其行為可能被解讀為「勾結」,觸犯《國安法》。辯方又強調,黎認為自己要堅持其信念,即使他所做的事情會被錯誤解讀,但他願意冒險。
李官聞言指,黎不惜一切,準備好做「烈士(martyr)」?辯方後來解釋,黎稱若果他跟夏蘭斯基等外國人對談,有可能被誤解為「勾結外國勢力」,這是他準備好承受的風險,並不代表黎準備觸犯法律,即是串謀任何人去請求制裁,反之黎只是想繼續跟不同外國人對談。
黎專欄文章對美國回復「多邊主義政策」表示沮喪 官問是否有意影響美政策
法官李運騰關注,黎在專欄文章中指拜登可能會與中國談判時回復採取「多邊主義政策(multilateral approach)」,黎對此表示沮喪,某程度上是表達了其個人意見,而不是純粹評論局勢。李官又指,該文章刊登在《蘋果》報紙和英文版網站,黎必然有意讓更多人閱讀到他的文章,甚至可能有外國人閱讀。
辯方則強調黎僅在文章中表達個人感覺,若然考慮上文下理和脈絡,整體地閱讀文章,黎純粹在表達他的沮喪、個人感覺和陳述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李官提到,黎指示設立英文版,是為了引起外國人關注香港,問黎是否想透過文章影響美國的政策?辯方重申,文章純粹表達黎的個人感受、評論已發生了的事、有什麼不會發生、怎樣是有好處以及怎樣是沒有好處,而沒有鼓吹任何制裁或敵對行動。
辯方明天將繼續陳詞。
案件編號:HCCC5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