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public of Agora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十一】


Watershed Hong Kong | 2017.12.18

早上7時30分,日軍砲兵隊砲擊太古及筲箕灣,同時空襲港督府及摩星嶺砲台。北角油庫被砲彈誤中起火,連同寶馬角的大火,濃煙隨東北風飄,形成煙幕,影響守軍視野。下午6時,筲箕灣橡膠廠及寶馬角油漆廠因砲擊起火,煙霧更濃。銅鑼灣英皇道因砲擊而滿佈車輛殘骸,北岸交通隨後完全癱瘓。 如今守備港島東北的印度拉吉普營多次被切斷通訊,大量探射燈失靈。

傍晚6時半,日軍發動登陸前掩護砲擊,目標是登陸地點一帶的守軍設施及陣地。晚上7時,日軍開始登艦。7時10分,日軍砲擊目標轉為內陸地區。7時20分,日軍啟航出發。同時,太古船塢被擊中起火。日軍預定的登陸地點,均被大火照亮,有利搶灘。駐守的拉吉普營命令各機槍堡及陣地向接近岸邊的日軍開火,但不足以擊退敵軍。

晚上8時15分至28分,在砲火彈幕有序掩護下,日軍第230聯隊、第228聯隊及第229聯隊由西至東,先後於北角、太古及愛秩序灣登陸。目睹三發象徵成功登陸的紅色照明彈在黑夜輝映後,第23軍司令酒井隆中將與第38師團長佐野忠義中將在司令部舉杯祝酒。

在缺乏中央指揮下,拉吉普營各連頑抗日軍。第230聯隊受到在北角發電廠的D連及曉士兵團的抵抗而無法進入英皇道。第228聯隊第2大隊與與C連在太古船塢進行白刃戰。第229聯隊第3大隊擊潰了早就需要休整的A連。

image1 ▲ 日軍第10獨立山砲聯隊以四一式山砲(明治41年(1911年)開始量產,為聯隊火力支援裝備)砲轟北角,煙囪為北角發電廠。

約1小時後,日軍第二波部隊登陸,拉吉普營繼續對抗數量6倍於己的敵軍。東旅旅長華里士知悉日軍登陸後,下令集中猛轟東北岸。在印軍猛烈砲火下,日軍三個聯隊未能按照原訂計劃如旋轉門般順時針方向推進,各自向東、南、西方盲進。

西旅旅長羅遜除派遺米杜息士營(1st Bn., The Middlesex Regiment,1881年成立,因其先驅第57步兵團指揮官在1811年半島戰爭中,屢被法軍槍傷仍然下令軍團死戰而被稱為”Die-hards”;屬裝備火力較強的機關槍營,1937年來港)第16排增援北角,亦下令「機動縱隊」佔據向西俯轍黃泥涌峽、向南遙指淺水灣的渣甸山及山脊地段。午夜時份,拉吉普營終告不支,羅遜命其營部後撤至大風拗附近。

曉士兵團簡介

兵團由一群年過55歳英藉商人及來自盟國和中立國的人士組成,由怡和大班百德新少校(Major J. J. Paterson)指揮。成員有36名,其中有22名港燈僱員、8名自由法軍成員、及社會名流如賽馬會秘書及77歳的香港會所秘書德輔男爵。

18日下午,百德新少校與拉吉普營營長見面,均預計持續的砲火及濃煙有利日軍晚間登陸。曉士兵團隨後與D連失去聯絡,獲米杜息士營官兵增援。翌日,曉士兵團派遣支隊摧毀了位於砲臺山的日軍速砲小隊陣地,擊斃其指揮官的兩名少尉。

Made with by Agora